景海女师学生在跳水手舞
在苏州,素有“东吴大学多才子,景海女师多佳人”的说法。如今,这两座学校的旧址多在江南网页版的校园里。
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的地标建筑是一座漂亮的西式红楼,门楣上镌刻一行英文“THE LAURA HAYGOOD MEMORIAL 1903”,它就是景海女师旧址,门窗均是拱形,外观质朴,主体结构基本完好。校园树木葱茏,环境幽美清新,吴门胜地的翰墨书香在这绿茵如盖、树影婆娑的校园中仿佛触手可及。站在红楼的草坪前,恍惚间短发蓝衫、青衣布鞋的女生向我们慢慢走来,或拿着网球拍,或漫步在林荫小道,这恐怕是当年最浪漫的女校景观了。
景海女师的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景海女塾,地点就在东吴大学的北边,仅一街之隔。之所以叫做景海女塾,乃是景仰海淑德之意。
海淑德是美国南方妇女监理会的女传教士。1865年,她毕业于世界上第一所有权向妇女授予学位的学院——威斯理安学院。1884年初,海淑德来到上海,并在1892年担任了上海中西女塾的首任校长。1900年,海淑德在上海去世,景海女塾的开办就是为了纪念她。
景海女塾第一任校长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贝厚德出任,办学宗旨是对中国上等社会的女子进行基督化教育。学校分初、高中,课程除国文课外,全部用英文课本和美国式的教学方法。学校虽然收费昂贵,但许多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仍以能将自己的女儿送进景海为荣。
1917年9月,景海女塾正式改名为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为吸收更多的青年女子入学,学校降低学膳费,各科都改用中文讲授。景海女师共设音乐师范科、高中师范科、幼稚师范科三个科,并附设幼稚园,以后又增设日间托儿所。1927年,国民政府规定,教会学校必须向政府立案,校长要由中国人担任。于是,中国人江贵云成了学校的首位华人校长。
当时,于景海女师任教的老师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外国教师来华之前,必须先到美国南方的斯卡拉特大学接受一到两年的基督教特别培训。到中国后,他们还须在老传教士的监督和带领下,学习中国话,并接受做传教士的一套培训。中国老师则基本都是国学造诣比较深厚、有名望的人士。如近代章回体小说家程瞻庐就长期在景海女师任教;侦探小说家程小青被聘为景海女师国文教员;曾任孙中山英文秘书的吴弱男,也在景海女师任英文教员……他们培养了大批信仰基督的名媛淑女,其中的许多人后来又陆续接受了大学教育或出国留学,成为社会栋梁。
在景海女师的毕业生中,包括了首位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的女性作家薛琪瑛、国内首位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翻译了《荒原》《哈依瓦萨之歌》《黛茜·密勒》《草叶集》等作品的女翻译家赵萝蕤,以及幼儿教育专家赵寄石等。
如今,景海女师早已不复存在,但学校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并继续使用。当年学校的女子校舍现名为“崇远楼”,礼堂现名为“敬贤堂”。
说起景海女师的建筑,就不得不提到我国近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中国人自创事务所之一——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1年,该事务所创始人赵深在上海自设建筑师事务所,次年,陈植从东北到沪加入,名为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1933年1月童寯加入,改名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三人都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正是他们设计了景海女师的建筑。
2004年,景海女师旧址被列为苏州市第五批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年后,一直研究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历史的美国路易维尔大学教授赖德霖,在互联网上看到苏州城建档案馆的馆藏中,有1936年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建筑图纸时,千里迢迢赶到苏州城建档案馆,请求查阅图纸原件,当馆内工作人员将图纸放在他面前时,他戴上了一副白手套,恭恭敬敬地面对图纸,一张一张地翻看。此时,赖教授翻阅的不仅是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图,也是这些珍贵历史档案反映出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的灿烂一页。